查看原文
其他

[OCAT深圳馆|朗诵会回顾]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OCAT深圳馆 2019-11-17



OCAT深圳馆于2019年9月21日举办“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展览开幕式,同时举行诗人与艺术家的“朗诵会”。以下为“朗诵会”的嘉宾名单、嘉宾简介、诗文本和现场。


 朗诵会嘉宾名单 


多多

吕德安

翟永明(朗诵:明川溱)

马海蛟

孙文波

周瓒

仇晓飞

何迟

刘立杆

韩博

陈哲

王艾

特邀嘉宾:沈丕基

张尔

杜绿绿

谢湘南

严力

朱朱



朗诵嘉宾简介&诗文本


多多

本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文革”结束后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多是“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十五年。2004年回国后被聘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著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多多诗选》等诗集,曾获得1989年首届“今天诗歌奖”,2010年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

诗人多多

维米尔的光


按禅境的比例,一架小秤

秤着光线中的尘埃

以及尘埃中意义过重的重量


粒粒细小的珍珠,经

金色瞳仁姑娘的触摸

带来更为细小的光亮


以此提炼数,教数

学会歌——至多晚,至多久

抵达维米尔的光


从未言说,因此是至美



吕德安

1960年出生于福建。八十年代初期与诗人画家同仁创建诗社“星期五”,并成为南京著名诗社《他们》的主要成员,1992年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1994年回国在家乡筑居山中,同时大量时间投入绘画创作并参与北京牟森戏剧车间从事戏剧实践。1998年再度出国。2011年参与创建“星期五画派。2013进驻北京工作室专业从事绘画创作。著有个人诗集及文集多种。

诗人吕德安

两块颜色不同的泥土


两块颜色不同的泥土要制成陶——

怎么办? 一个红色一个黑色

是昨天一个陶艺师傅亲手所赠

我当时有一番感激的话对他细诉:

一块红色一块黑色今后会升天

可当我说我想造一对亚当和夏娃

他说:上帝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趣向        


2


都裂着缝;表面上是互相陌生

的两种颜色,又彼此间存在着默契

我想到男人和女人,我深知他们的确切存在

意味着那双弄凹他们的手

可当我说这正是爱的开端

他说:上帝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趣向


3


我一边揉捏一边自言自语:

我说泥土醒来了,却仍旧紧闭双眼

我说我手上跳动着火焰,就像

脉搏一样现实,可是当我说

但愿我能够赋予它们形状和性格

他说:上帝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趣向


4


我不知道自己还说了什么,但我记得

那时我口无遮挡——事实上我还说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的起点,尽管

仍存在距离,仍带着许多盲目性

为此我们必须展开艰巨而漫长的工作

可当我还要说出什么时,他便吐口水


5


口水溅在泥土上。他说:也许当初上帝

也是这么做的——然后自己跳开

也许一个劳动者企图阐述的一种劳动

不过是让一种粘性一种湿度一种重量

最终还原上帝的一场儿戏

而上帝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趣向



翟永明

诗人。195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1980年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1998年于成都开设“白夜”酒吧文化沙龙,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代表作品有《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

朗诵者明川溱

剪刀手的对话

——献给弗里达.卡洛

翟永明


1

“对我说吧,僵硬的逃亡”

一根脉络和无数枝叶移动

围绕肝脏  本能地摇摆


“对我说吧,耐心点”

献给卡洛的长形剪刀

导致我肺部的感染


蝴蝶一扑  点燃她满嘴的桃红

女人的颜色来自痛

痉挛、和狂怒


“对我说吧,僵硬的剪刀手

我不会躺在七零八落的敲打中

让那年迈医生的钢针

和他考察病理的目光

为我如此妆扮”


“捣碎的脊柱,不如一根铁钉

我已得到足够的治疗”


2

俯身向玻璃  剃刀边缘

察看毛孔的健康状况

和受伤的皮囊

我,流离在五光十色之间

深入…浅出…


“为了美,女人永远着忙”


请看体内的铁钉

在一朵忧郁烈焰的炙烤下

斑斓  怎样变成她胸前的雕花图案


洗涤槽中,血水

与口红的色彩波动

冰冷的上方

我那眩晕的兜售者

从红肿的双眼里

喷出瀑布  蔑视感染


“玻璃或钻石

还有撩拨人的目光

促使她们疯狂”


3

蜂鸟、刺藤的拥抱

掠过她狂热的

流血的脖子  创造美的脸庞


蝴蝶一扑  飞起来

从卡洛冰凉的铁床上

闪光、金黄

吱吱响的四只车轮

目睹了这个女人的战场


一根根向上生长的毛发

和她的浓眉是

内心茂盛繁荣的气象

穿透石膏护身褡

穿透塌下来的一片天


“我已掌握了恐惧的形状”

卡洛俯身向前,低声细语

我听见剪刀轧轧之响

以及石膏、拐杖

它们痛断肝肠


4

剃刀边缘  闪着钻石的光

成为我前胸主动的安排

发式在意念中变幻  忽长忽短

暗夜的香味浆洗着双眼


双眼  越靠近玻璃  越黑

她的呕吐打击着盘旋的光线

令人担忧:欢乐的背面


背面:你来看

浓浓淡淡  黑白的光影

一株植物从最多减到单一

她洗净颜色……

何如一杯在手


“为了美,女人暗暗淌血”


淌血,谁会在乎:

她心中的剪刀正在剪

一个爱的真轮廓  她注视

动物之眼一样犀利

两腿绞动着  发出咝咝声


咝咝  盐一样刺痛的声音

它不是从口中呜咽

也不是在耳边温柔

它是一根舌头绞动无望的花茎


5

在黑暗中  我的腿脚伸出

与卡洛跳舞

“女人们:来,去

蜡烛般烧毁自己的本性”


“不必管那眼神够得着的搜寻

卡洛,我们破碎的脊柱

服从内心性欲的主动”


年幼者取悦漂亮的玻璃

为毁灭的碎片受苦

年长者沉默不语

像坚强有力的  石头的灵魂

着魔时,也保持内部的完好无损


“为了美,女人痛断肝肠”


双腿绞动着  剪刀手

修剪黑暗的形状

忙着切开、砍、分割

忙着消毒、闪光

何人如此适合

握住这把手术刀  挂满嘲笑

要对付我们共同的腰病

卡洛——我们怎样区分来自剪刀刀锋

或是来自骨髓深处的痛?



马海蛟

1990年生于河北,2009—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得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艺术家马海蛟

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杈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
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冈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孙文波

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5年开始诗歌写作。1986年起在国内外多种刊物发表作品。1990年以后亦开始诗歌批评的写作。作品被收入《后朦胧诗全集》、《中国二十世纪新诗大典》、《百年诗选》等多种选本。、参与主编《中国诗歌评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主编《当代诗》。讫今已出版诗集《地图上的旅行》(1997)、《给小蓓的俪歌》(1998)、《孙文波的诗》(2001)、《与无关有关》(2011)、《新山水诗》(2012)、《马峦山望》(2015),文论集《在相对性中写作》(2010)。

诗人孙文波

读契里柯

 

如此绵绵不绝的细雨,如此阴湿。

劫后,但,并非余生。想象仍然泛滥。

魂在天上,命在地下。小人还走在语言的硬路,

带着臆想的利比多踏上歧途。

我坐在自闭症的关隘,心向往腐朽开出病菌之花,

血腥芳香。喃喃自语。

狗日的,遍地的句子泥泞,狗日的,修辞围城。

我看到的仍然是臆想拖了后腿。

独立于奥林匹斯山上的缪斯,还在张望空茫。

诗之罂栗惊吓她的眼睛。

以前搞不懂的,仍然没有搞懂。

已经有人登上飞往绝对的船,寻找诗的伊甸园,

妄想与蛇和夏娃共舞一曲。我当然不屑。

还在想制造黑暗;

对于我,所有鬼魂是同一个鬼魂。所有爱情是对爱情的讽刺。

所有诗都反对诗。它们证实语言的正确,是语言的不幸。

让我把错误当成真理。我说我需要转身。

华丽转身。我需要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周瓒

诗人、批评家、译者、戏剧工作者。有诗集《松开》《哪吒的另一重生活》,诗歌论著《透过诗歌的潜望镜》《挣脱沉默之后》,译有《吃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选)等。现居北京,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诗人周瓒

英俊的石膏像

 

熄灯后,我睁着失眠的眼

一片模糊发白,你的轮廓

第一次闪亮在午夜的静寂中

这是将远方折进心怀的年龄与夜

一尊石膏胸像闪亮在孤独中

当我试图记起你的长相

你年轻、英俊,神话中人

你的神态?你的目光?你的

嘴唇?鼻翼与鬓角?

——但我偏偏

怎么也不能勾画出你的轮廓

想象力的笔触模糊又胆怯

我吃惊于每天生活在这间屋里

每个夜晚与爱人躺在

离你不足五米开外,哦

你一直在一旁静观

我们的日常起居,而我竟毫无知觉

甚至忘了你的表情

终于,我扭开床头灯,使你暴露

在我午夜的凝视里

我看见:你的头扭向一边

你的侧面,鼻梁挺直,眼窝深陷

微微张开的唇形

仿佛在一惊中,呼出了某一个词



仇晓飞

1977 年生于哈尔滨,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他的艺术实践包括油画、水彩、三维绘画雕塑及装置,将概念与美学以独特的方式联接到一起,其作品很大程度上关心的是与记忆有关的图像溯源学,个人经验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近期作品更多强调的是绘画的心理过程与视觉形式之间的联系。

艺术家仇晓飞

《在冰河边》

尼采


正午的骄阳

刚刚升上山冈,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他喃喃谵语,

我们只好眼看着他谵语。

他急促地喘息,像病人一样喘息,

在发烧的夜里。

冰峰、冷杉和清泉

向他应答,

我们只好眼看着它们应答。

瀑布跃下巉岩,

前来问安,

陡然站住犹如颤抖的银柱,

焦急地顾盼。

冷杉像往常一样,

阴郁悲哀地伫望,

而在坚冰和僵死的长石之间

倏忽闪现亮光——

我见过这亮光,它使我想起——


死者的眼睛

回光一闪,

当他的孩子满怀忧伤

拥吻尸骸;

他僵死的眼睛

回光一闪,

射出炽热的火焰:“孩子!

孩子呵,你知道,我爱你!”


于是,一切都烧红了——

冰峰、溪流和冷杉——

它们的眼神重复着:

“我们爱你!

孩子呵,你知道,我们爱你、爱你!”


而他,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他满怀忧伤地吻它们,热烈地吻了又吻,

依依不肯离去;

从他的嘴唇

吐出的话语细如轻丝,

那不祥的话语:

“我的问候就是告别,

我的到来就是消逝,

我年纪轻轻正在死去。”


万物都在倾听,

没有一丝呼吸;

鸟儿不再鸣啼。

山峰瑟缩颤栗,

犹如寒光一束。

万物都在沉思——

和静默——


正午

正午的骄阳

刚刚升上山冈,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周国平 译)



何迟

1978年生于甘肃,200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成立并加入雄黄社,2011年成立并加入南山绘画小组,2012年发起创办“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艺术家何迟

行为

 

那些时日

在不同的地方

我做不同的行为

我没有雇佣摄影师

摄像师

或者其他师傅

跟踪我

围绕我

以我为中心

记录我

我用了诗的形式

作为人类

有些行为

或许有些许诗意

甚至完全是诗意的

那么诗

或者诗的形式

比如我正在敲打的

分行文字

是对这些行为

最合适的记录和展示

我不是很确定

我做了一些行为

也对之有所觉察

但我的生活

并没有因此显得

与众不同


句号


那一天

在兰州

一个十字街头

我走过一个街口

接着走过一个街口

一个接一个

绿灯行红灯停

我接连走过四个街口

走到了开始的地方

走了3 分1 3 秒

我要不要继续走

这是张掖路- 秦安路

与静宁北路

交叉的十字街头

这个街头有四个街口

我算是走了一圈了

不知道看地图的話

我是否走了一個句号


面对


那時候

你的射程是1 0 0 米

我仔细地量了量

正好站在1 0 1 米处

等待你的子弹

我赤身裸体面对你

我有点害怕

又往后退了几米

我眼睁睁的

向你平视

看你对我的心脏瞄准

你慢腾腾地瞄

慢腾腾地瞄准

慢腾腾地扣动板机

慢腾腾地

其實我看不清楚

离得太远了

你是有名的神枪手

你的子弹头很快就找到了

在我脚前的沙地上


赴约


那時候

我空手呵护

一支点燃的白蜡烛

穿过冬天边缘的风

穿过北京的正午

从雷家桥走向

西田各庄

两个多小時

我把它吹灭在

等待我的

餐桌上


环岛


那時候

宋庄那里有一个环岛

从我这里开车过去

1.3 公里需要4分钟

路上沒有什么人

也沒有什么车

我在环岛走了3分钟

从环岛行驶n 圈

最后从进入环岛的路口驶出

走另一条路1.4公里

5分钟回到这里

我于午夜11点53分出门

0点12分开门进屋

共花了19分钟



刘立杆

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南京。写诗及小说,亦涉及随笔和艺术评论。出版有诗集《低飞》,小说集《每个夜晚,每天早晨》。

诗人刘立杆

半完成的裸女

——给毛焰

 

臂肘交叉,两只手抱着

微耸的肩膀,似乎想绷紧渐渐

松懈的姿势。她的胖下巴像搁进了

食品柜,带着少许犹疑和遗憾

突然泄了气。一只沉甸甸的乳房

被拢紧的胳膊挤了出来,如同

一团悬坠的光沉入窗外的微茫

——试图藏起自身,并宣布

灵魂不存在于任何表面。因为

生命庞大,很难找到和它相称的

就算有也必定是旧的

羞愧的,像被耗损的激情

之于床单上的褶皱。那里,

热烘烘的屁股构成一个稳定的基座。

她半伸展的右腿,呈灰白色

小山似的,壮阔如工作日早晨的

高铁站;她的左腿曲如肥鹅

圆胖的脚踝在毯子下

拱起一颗镇纸用的大理石蛋。

她石蜡做的皮肤冷却在微凉的

空气里。她漠然的眼神

掠过观看者的头皮,仿佛

他们的发旋里,藏着同样的流逝

同样的变化,同样迷人的悖谬。

多,是悲哀的;那对美的

贪婪溢出她的身体,又像煮沸的水

因爱得炽烈而缩减。无论怎样

她乐意住在这样的身体里

任性,活跃,不甘于精确的完美

却比别的任何想法更诚实。

这是她又不是她;这是她的自我

分娩成两个:一个她面带戒惧

拘禁在发僵的姿势里;

一个她屏息着,感到有种带刺的

呼喊,想从反面猛戳她的平静。

画室里,无数人来了又去

那嗡嗡的瞥视穿透她,仿佛

来参观一个环形的,空无的剧场。

而她想退入雾化的布景

那里更妙,更幽密:一张倚靠的

铁架床,一个偎着角落的矮柜

比她更依赖浓重的阴影。

充沛、清澈的光透入窗户

从颤动的手腕流过每寸肌肤

并将她周身浸入毛茸茸的辉光。

在凝视中,她是不动的

飞矢,视网膜上暂留的幻影

在流光里,微妙,难以捕捉

——习惯跟画家缓慢的笔触作对。

他苦恼于她平常的身体

胶片般易于感光,又像画布上

打翻的甲烷,轻擦、刮蹭越急切

那走漏的嘶嘶声就越强烈。

现在,他跳下升降机,一柄

放大镜转出了一个魔怔的漩涡

使他的逼视成了眺望,挨近

成了远离。现在怎么办

假如她尚未成为自己就已经

厌倦,假如她始终摆动在姿势

和流动的阴影之间,像一张照片

没等冲印就已经变旧?

而他必须像敏锐的调音师

在绷直的钢丝上调校精确的平衡:

一厘米或两厘米,当他尝试

调整她额头那块突兀的高光

从脖颈到胯骨,每块肌肉都跟着

颤动起来,仿佛她的脊椎里

藏着一根抽绳。现在,

他需要调制更多的阴影,

需要更持续的工作,直到画布

还原为最初的空无

像波浪宁静地叠合,归还

一面镜子。而变化了的光线

依然纯净,充沛,像灵魂。



韩博

诗人、艺术家、旅行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出版有诗集《借深心》《飞去来寺》,以及《与酒神同行》《涂鸦与圣像》等七本旅行文学作品,即将出版长篇小说《三室两厅》。2017年起,由德国博世基金会与柏林文学协会支持,驻留德国进行当代绘画研究。2018年由美国亨利·卢斯基金会支持,驻留佛蒙特诗人与艺术家工作室。2019年,组诗《第西天》英文版(Catherine Platt译)获国际文学杂志《渐近线》翻译奖。作为前媒体工作者,曾经主编《外滩画报》等多种周刊、杂志。

诗人韩博

文艺复兴时期2/3的天空

 

展览厅里的少年和少年们从未争辩,不敢争辩

“伟大的天空。”灰色的,扭动的,低声抑制的,是什么

一件洗皱的衬衫在少年们的头顶上遇到了更皱的水

 

纸上谈兵的艺术革命!

纯而又纯的语言,是否比信仰更实用

各怀方言的少年和少年们,被一只沸水熨斗打开,剔去乌云们多余的起伏

 

(1994,上海)



陈哲

⼯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学位。作品曾展出于巴登巴登国⽴美术馆,巴登巴登,德国(2019);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APT9),布⾥斯班,澳⼤利亚(2018);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东京,⽇本(2018);Para Site艺术空间,⾹港(2018);OCAT⻄安馆,⻄安(个展,2018)等。

艺术家陈哲

傍晚,我的心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傍晚你听到了蝙蝠的哭声。

两匹黑马在牧场上跳跃,

红色的枫树沙沙作响,

沿道的行人看到前方的小旅馆。

坚果和新酿的酒味道鲜美,

极美:把醉者蹒跚地引进逐渐昏暗的树林。

村舍的钟声——带来痛苦——穿过黑色的冷杉枝回响,

露水在脸上成形。


(王立秋 译)



王艾

诗人、艺术家、小说家。1971年11月生于浙江黄岩,童年与少年时代受父亲与兄长影响学习美术,习诗,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初期在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工作。1994年来北京入住在圆明园艺术家村。曾获诗歌奖,曾参与编辑九十年代民间汉语诗刊《标准》(1995年)、《诗艺》(1991年)等;著有长篇小说《四脚朝天》(2002年),中短篇小说集《摄氏五十度》(2000年)等;诗集《奇异之乡》(2015年)、《轻柔的言语》(1997年)、《梦的概括》(1996年),以及长诗《狂欢节》(1999年)、《海洛因时代》(1999年)。2000年之后写有中型长诗《南方》等;个展主要有“Hidden Wisdom”/伦敦/HUA画廊(2015年);“修习者”/绘通当代画廊/北京(2014年);“飞越古山水”/康州学院艺术空间/美国(2017年);重要群展有“洗牌——重新加载的中国当代艺术”/HilgerBROTKunsthalle/维也纳/奥地利(2012年)。

诗人王艾

圆明园记事

 


落日在黄昏的背脊缓缓下沉,村庄的皮肤,

由黑夜修订。一群人的思想,

 

是一盆沙中的蝼蚁,这需要景色的支持。

而景色单独走动,像窗户漫游于隆冬的寒冷。

 

福海冰面,刨冰人在先朝的隔壁,

聆听宫中的骚乱。空气就是围墙,

 

传出微红的火光,器皿的碎裂声,

有乌鸦在京西的荒凉中自我加冕。

 

内幕,自会苏醒,像根茎在土中

翻卷,发现不朽的道理。

 

恋爱,那镶入村庄的恋爱,

它倒扣在黑夜的侧面,有心人去获取。

 

有心人便是衣冠不整的少年,

我看到他从我的矛盾里难产。

 


这一年没有问题,就像电流通过

神经中枢,点亮身体的房间。

 

身体的午后,梦见山脉合拢,

雷声,骚扰隔壁画家的爱妻。

 

配合着鼾声,世界在昏迷中睡去。

痛苦也睡去,只有尖舌的鸟儿,

 

在煽情的瞳孔里喊:“起来吧!

丽莎,欲望的暖流来自太平洋的腹沟,

 

美利坚合众国的画廊昨日来人了。”

整个午后为之一亮,像车厢外驰骋的原野,

 

在闪电下空虚着,猥琐着,像起义的

大地的器官,炖成了隔世的肉汤。

 


有一个京城的屋檐,收容

拉斯蒂涅们的柔情,但惰性的

 

流水,卷去折叠的乌托邦之船,

船舷两侧生活的鹦鹉,模仿艺术的骂声。

 

秋天,此刻被偏成了一张饥饿的大饼,

烤焦的脸就是我邻居的毁容犯。

 

我的邻居有蚂蚁大腿,枫叶耳朵,

树皮与我的嘴唇擦肩而过,

 

就像手掌留在春天,足迹长在夏季,

我与大地之物在呢喃中轻轻一碰。

 

无从知晓,但命运的中轴由此倾斜,

由此,星体在白桦林中招惹孤独。

 

挑衅的雨水,崩溃的沙堆,

风中的法律送我至园外,

 

我才发表我的梦呓,我的抽象,

以及茁壮成长的一年的饥饿。

 

2001.2.

2001.5.13修改



特邀嘉宾:沈丕基

1971年出生于福建,深圳九十年代至今先锋音乐和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997年组建地下摇滚乐队“向日葵”任主唱与主音吉他,乐队被收录于《中国摇滚手册》。其作品涉及装置、影像、行为、绘画、音乐、声音、诗歌等形式的互相转换。参展经历包括:深圳建筑双年展(2007)、第五届深圳水墨双年展、2015德·中国际爵士即兴音乐节、“厦门肉食公司”(PSA青策计划)(2016)、深圳艺术双年展(2018)、“身体力行”香港国际行为艺术节、“以身观身”澳门国际行为艺术节、“谷雨行动”国际行为艺术节、波兰CHOP国际音乐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第十五届韩国全州国际清唱艺术节总开幕式(2016·韩国)等。


沈丕基近年来多次策划国际声音与行为艺术节,如:“厦门时差”首届厦门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首届艺象声音现场(2016·深圳)、联合策划第十届“谷雨行动”行为艺术节(2016·深圳)等,并在中国深圳、中国香港、新西兰、德国等地区及国家进行驻留创作并举办个人展览。

艺术家沈丕基现场表演实验音乐《诗·岛》



张尔

诗人、策划人、出版人。他的作品发表在当代诸多诗歌刊物及选本,并被译介为英语、法语及瑞典语等,曾受邀前往瑞典及法国等地参加国际诗歌节活动。著有诗集《乌有栈》《壮游图》(《新诗》丛刊第20辑)《六户诗》(与人合著)。他发起过“新诗实验课”、“飞地之声”、“诗公社计划”等多项诗歌及跨界艺术活动。曾策划“词场-诗歌计划”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2011,深圳,华·美术馆)、聚会-刘锋个展(2014,深圳,罗湖美术馆)等。2012年始,他先后创办了《飞地》丛刊、飞地传媒、飞地书局、飞地网络科技以及飞地当代艺术中心,专事文学与艺术出版、展览和交流计划,致力于建构内容创造与传播的全媒体平台。

诗人张尔

一面歪曲了生活的镜子

——为翁云鹏一帧照片所题



细雨稠浓,死无悬念

雨尖上,久久滴荡

一缕遥远但神秘的腥气

向下,它形成神似冬季屋檐下的冰柱体

向上

       传达着命数与绝望


一面歪曲了生活的镜子

侧身将万物果断洞穿,将身形怯懦的魅影

冲晒成国度陈腐的照片

并暗中丈量

两者之间彼此的糜烂


2019.5.8



杜绿绿

诗人。主要诗集有《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十月诗歌奖”、“现代汉语双年十佳”等奖项。现居广州。

诗人杜绿绿

风景画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虚构过这样的画面

大片的麦田是背景,杨树那么孤单

它是黑色的,而我们停留在年轻时候的暗青里。

 

我在田边看着太阳静静升起又落下

看着故事如何发生,像亲历一般大声叫喊。

麦穗整齐的堆在我们身上,从头到脚,从你眼里到我心里。

 

要如何说话,才能发出与你相同的声音

在低迷昏沉的上午,看少女杜拉的病情报告也不能抵消

你似有似无的声音。

 

其实,我们一直在静静的平原上,

住在失语的房子里看这一切。



谢湘南

诗人、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人。1974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已出版诗集《零点的搬运工》《过敏史》《谢湘南诗选》和随笔集《深圳时间》。曾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诗选刊》2010年度最佳诗歌、深圳年度十大佳著等奖项。曾参与民间诗刊《外遇》《白诗歌》的编辑,诗作入选上百种当代诗歌选本。

诗人谢湘南

莉莉的风景(组诗)
 
一棵白树
 
死亡从未生长得如此茂盛
在黑夜里
白树的光
是一件孤单的衣裳
 
它不动
但是被风吹着
它不行走
可是茫茫苍苍的灵魂向它走来
 
被刮伤的身体
丝丝缕缕地透明
 
有太多东西在蔑视我
莉莉,我选择
做你画中的白树
 
坚定地站在你眼前
被你一刀一刀生成


有猫头鹰的树

泥土从来不是你的身体
画布也不是
 
只有油彩知道你爱什么
当一棵树冲向你手中的刀
 
它如何不痛
如何不让痛出声
 
猫头鹰看见了
他也不做法官
 
世界就在你的热爱里喧闹着
惟有这一树的静默,在说
猫头鹰的眼睛炯炯有神


蓝色树林
 
喘息躺在夜床上
一棵树在舔着自己的疤痕
松鼠试图冒充树结
对自己充满怜爱
 
惟有天空想着把记忆隐藏
一道道浅灰的线条
像皮肤上的牙痕
温热夺目
 
大地做出燃烧状
一点不夸张
蓝色的火焰
在毛细血管里拥挤
 
你在树林的一角
守着夜色
和它锋利的树梢
风有时吹过来
如同偶然的梦
刺痛什么,并让你
把呼吸收紧
再收紧


悬在空中的睡眠
 
猫头鹰始终在妄想
啄穿你的气息
 
一只麋鹿的心
悬在空中
它同样在咀嚼
你身体的抖动
 
在不眠的森林里
最接近你的
还是那些树根
它们紧抓画布
如你抓紧画笔的手
 
而成群舞动的树枝
也许是上帝
播放的睡眠
它们驱逐追随者
动物的盲目
魂灵的骚动
 
莉莉,我想自私地关闭
每一棵树对你的
忘情投入


猫头鹰之家
 
悬在空中的影子
听从了猫头鹰的召唤
 
猫头鹰将家
安在皮肤的深处
 
死亡是惟一的秩序
混乱进入不了讨论
 
猫头鹰们情绪低落
它们已深深厌倦
 
这一层死皮
这些世界的惊恐
 
家园面临拆毁
森林的蚊帐无处垂挂
 
它们往自己的心脏里退却
留下暴烈的死亡
继续围观
活着的人类
 
2011/06



严力

诗人、艺术家。1954年生于北京。是1979年北京民间文学、艺术团体“今天”和“星星画会”的成员。1985年从北京留学美国并于1987年在纽约创立“一行”诗歌与艺术季刊,任主编(2000年停刊)。2009至2015年主持每年一次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诗歌会。2018年出任美国纽约“法拉盛诗歌节”主任委员,并出任纽约“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诗人、艺术家严力

更好


感到自己的创作状态不错

好像已经知道往后几天

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了

但我还知道

在没有构思也没有草图

只有一堆颜料时

空白画布的状态

比我更好



朱朱

诗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1969年生于中国。曾获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CCAA),胡适诗歌奖。著有诗集、散文集、艺术评论集多种,其中包括法文版诗集《青烟》(2004年,译者Chantal Chen—Andro)《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书系,2016年台湾典藏出版),英文版诗集《野长城》(2018年,美国Phoneme Media出版社)。

艺术家向京朗诵朱朱的诗

诗人、策展人朱朱

霍珀:三间屋


一块暗礁内部挖出的屋子,
挖出的石料堆成四周的阴影。
住在附近的人亲切地称它
“午夜的光之岛”,午夜,
当泅泳者经过时,四肢
会被黄蜂般钻出窗户的灯光螫中,
一阵温暖的麻痹,足以导致
终生羁留。不信就问问
那位白头的酒保,他来自
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家:一座
被浪冲毁的码头,储藏在大脑
但远离了心跳;如今他弓身
在海的最深处,熟知用什么来
填满黎明前成排像伤口咧开的杯子。


固执留下了形象,但不够。
岸边的塔或荒野里的大教堂,
智慧的虹已在其中蒸发,徒留
七彩的纹饰。看,这铁道边的屋子
让我想起祖父当年端坐在家中,
要对抗随时会来的地震,
已无人信任古老的屋顶了,却也
没有谁能劝得走他。地震确实没来,
但我们都已爱上路过的新世界
——忍冬花的耳朵探出枕木
测听车轮,一种速度如炉膛的火
一闪,瞬间让它枯干。酷烈的
不再是对抗,是地平线逃往
自己的尽头,让位于面对面的遗忘。


连大海也可以省略,惟愿光
到最后的一刻依旧在场,它
透视人不过是一场自愿的耗散,
像一团咖啡的热气渴望被风催赶,
很快就剩一层薄薄的黑色残渣;
它透视而不责备,如常地抵达,
顺应门窗既定的方位,如果
一面墙赠予了画布,它就用
整天描绘出你生命的不同时段,
直至傍晚时你们完全叠合,那份
默契远非大海与陆地能够比拟。
看,连故事也可以省略了,只剩
类似固态的那种波动;波动,
不就是全部?我生来从未见过静物。



“朗诵会”现场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开放时间:10:00 - 17:30(逢周一闭馆)

网站:http://www.ocat.org.cn/index.php/home

微信公众号: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Instagram:ocatshenzhen

Facebook: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 OCAT Shenzhen


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走进OCAT深圳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